上海放生群网站有哪些,上海玉佛禅寺第八届觉群文化周闭幕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3 浏览:387次

一、长沙市放生护生协会地址

1、09年11月28日下午,随着“清新梵乐迎世博”文艺演出的大幕徐降,以喜迎世博、祝福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为主题的上海玉佛禅寺第八届觉群文化周圆满闭幕。上海市民宗委三处处长何健,普陀区副区长符祖鸣,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等来自上海市、普陀区有关方面的领导,以及佛教界信众六百余人出席了当天的闭幕式。

2、作为玉佛寺的弘法文化品牌,“觉群文化周”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每届文化周都坚持贯彻“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寺院发展理念,以“觉悟群生,奉献社会”为宗旨,立足于弘扬佛教文化、增进人间关怀,多方位发掘和展示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形式,尽可能为信众提供形式众多的认识佛教、了解佛教、参与佛教的活动内容,为佛教适应社会、贴近生活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3、本届文化周的学者论坛,聚焦了50多名全国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展开专题讨论,探讨宗教大家庭的和谐共融在城市文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及其和平使命。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充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对于推动宗教界为世博作贡献活动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4、作为喜迎上海世博、繁荣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民宗委、上海市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玉佛寺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方携手,于11月22日晚在上海大剧院成功首演了多媒体音乐剧《弘一法师》,该剧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解读了一代高僧的传奇经历,在向弘一法师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献礼的同时,也将给广大观众带来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启迪。

5、为了响应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大力倡导并推动宗教界积极开展讲经讲道活动”的号召,本届文化周举行了为期三天的讲经法会,既满足了广大信众理解佛经、践行佛法的需要,同时也对进一步提升品德、完善自我,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奉献世博服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除此之外,本届文化周,还举办了“祝福世博青少年书法大赛”、“百僧迎世博”知识竞赛、“环保与世博”专题讲座、禅修、放生、诵经祈福、“清新梵乐迎世博”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

7、文化阐扬真理,佛法升华境界。用觉醒大和尚在闭幕致辞中的话说:通过近年来的弘法实践,玉佛禅寺深信,只有通过发展文化,才能使佛教进一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只有发展文化,才能提升寺院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水平;只有发展文化,才能使佛教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展现,佛教的社会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觉醒大和尚进而表示:今后玉佛禅寺愿意深入持久地开展弘法文化事业,尽寺院之所能,为推动中国佛教文化的振兴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上海世博多作贡献。

上海放生群网站有哪些,上海玉佛禅寺第八届觉群文化周闭幕

8、大菩文化上海讯11月2日,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举办2018年觉群人生讲坛第七期、第八期,本次觉群人生讲坛分为两场,台湾佛光山副主持慧开法师、法鼓山基金会讲师郭惠芯老师分别作主题讲座,与现场观众分享生死与生命关怀等关乎人生的大事,数百名听众现场聆听讲座。

9、“生与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

10、上午,慧开法师以“现代生死学解谜——从生死探索到生死关怀”为主题开讲。讲座开始前,慧开法师首先给大家看了两句颇有禅机的话,以引起听众们对“生死”的思考:生命的终极奥秘,就蕴藏在我们对于死亡的参究与体悟当中;死亡的玄机,在于它深化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探索与体悟。慧开法师指出其实“生死学”这门学科自古便有学者探讨——孔子就曾对季路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而我们自小也都有过“生死学”的探索。就好像小朋友会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或是询问已经过世的亲人现在在哪里。有些父母或许会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探索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哲学问题。

二、放生福报巨大

1、随后,慧开法师又为众人讲述生死学的缘起与发展,人的生、老、病、死有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循环交替,本来就是大地有情生命的自然常态与转变机制,“生”与“死”其实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如果大家能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同时能够从死亡以及死后生命的角度反思及观照生命——包括老化、疾病与死亡,就会对生命有更上一层楼的体会与领悟,从而能够照顾病痛、安顿死亡,圆满生命与死亡的品质与尊严。

2、下午,郭惠芯老师作主题为“始终如以爱陪行”的讲座,与现场听众分享临终关怀与安宁治疗等话题。

3、郭惠芯老师认为,生病、临终与死亡是生命自然过程的一部份。在生命的长河里,接受肉体分解腐朽的死亡就像迎接新生,老衰病,也是“存在”的一部分。因此,讨论死亡,直视死亡,是为提高生活品质。而如何帮助临终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有从容的意态,是临终生命关怀应该注意的问题。

4、郭惠芯老师说,很多病人在临终时因为担心“拖累他人”,经常自觉没有价值而失去求生意志,或转化情绪成为难以照护的病人。所以要让他们转变观念,认为接受别人照顾,是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培福。当病人感觉“我还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我的存在还能为所关心的人带来祝福与利益”,能令他大感安慰,使临终陪伴变得更加有意义。同时,郭惠芯还以台湾的安宁疗护为实例,探讨应如何做好临终生命关怀。

5、愿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生;愿每个人走得安详,临终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现场记者:妙月慧恒)

6、寺庙是名闻中外的古刹,也是上海名胜之一。

7、今春观音诞承该寺方丈淦泉法师之邀,参观修葺重光后之庄严庙貌,一进山门,便见黄色照壁上朱复戡老先生所书四个擘窠大字:“赤鸟古刹”。赤鸟,乃三国东吴大帚(孙权)的年号,算来已是一千七百余年的佛寺了。寺庙历史当真如此悠久?笔者就以此事向淦泉法师请教。这位方丈对寺庙的历史便作了赅要的回顾:

8、“赤鸟古刹”,是有史可证:据宋代杨潜所撰‘绍熙云间志’(绍熙乃南宋光宗年号,自公一兀一一九O年至一一九四年);寺庙初名重元寺,始建于赤鸟十年(公元二四七年)。寺址原在吴淞江北岸。吴淞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河。这个说法,还有唐代道宣大师所作‘释迦方志’的旁证:“西晋建兴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吴人朱膺迎至沪滨重元寺。像背一题“维卫”,一题“迦叶”,(“叶”音雪)。建兴元年,乃公元三一三年,距赤鸟十年已六十六年。那时就有了重元寺,建于赤鸟年之说,自然相当可靠,而淦泉法师却认为,除了这个旁证,还有一个重要根据…研究江南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两句话:“经来白马寺,僧到赤鸟年。”前一句说明:佛教经典都来自洛阳白马寺。后一句说明:直到赤鸟年闾,方才有僧来到江南传播佛教。第一位来到东吴的高僧名叫康僧会(在晋朝之前,和尚皆以师姓为己姓。到了晋代,始政为以“释”为姓)。佛教始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这年,明帝遣使蔡惜至西域迎佛法,至月底,听天竺高僧迦叶摩剩和竺法兰讲经说法,大为叹眼,乃以白马经,迎至洛阳。明帝大悦,次年便于洛阳束郊建白马寺。从永平十年至赤鸟年间,相隔达一百七十年之久。在这样长的时间裹,佛教尚未能从中原传到江南,可见当时尽管有统治者的提倡,尚未能普遍流传,因为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儒教大相迳庭的。如:儒教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佛教出家为僧,便要“斩断三千烦恼丝”。又如儒教特重“不孝有无后为大,一;佛教却要舍家离俗。别的不说,单这两样,不要说士大夫受不了,就是普通老百姓也看不惯:遭到反对、抵制,自是意料之中。所以,僧到各阳,虽早在一世纪六十年代,到江南,却迟至三世纪四十年代。

9、不过;来得虽晚,兴得却快。这位康僧会虽来自天竺,却懂得中国帝王的心理——欢喜灵异、神通。因此,他一到建康(吴国都会今南京),就“为权(孙权)感得舍利,以示灵应”。孙权“因大起寺译经。由此江左大法郁兴”。(‘高僧传’)这个寺,就是大报恩寺,乃江南第一大刹。皇帝带头,臣民自然响应,各地随之广建佛寺。寺庙应运而生,自在情理之中。传闻与寺庙差不多同时兴建的名刹,今天尚存的还有苏州的北寺,上海的龙华寺。

10、从这番旁征博引,说明“赤鸟古刹”四字,寺庙确实可以当之无愧了。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科学放生 科学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